一、性诱及性迷向技术
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引诱或迷惑雄性成虫,减少昆虫交配产卵,降低田间虫口密度。适用于玉米螟、二化螟、棉铃虫、粘虫、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番茄潜叶蛾等主要鳞翅目害虫。性诱技术一般在鳞翅目害虫成虫始发期开始,长效性诱芯引诱效果可持续2~3个月。一般按照1套/亩的密度设置性诱捕器,诱捕器诱虫口距地面1~1.5米。性信息素迷向技术一般在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前设置,按照每亩设置33根(梨小食心虫迷向丝规格:240毫克/根)进行设置,悬挂在果树树冠上部1/3处、距地面高度不低于1.7米、通风较好的枝条上,性迷向丝要按照持效期及时进行更换。番茄潜叶蛾迷向干扰一般在番茄苗定植前,在田间放置迷向丝或迷向管(每亩60根),或智能喷射型交配干扰释放器(每3~5亩1套),连片使用为宜,外密内疏放置,设置高度距离地面10~20厘米。或者设置三角形或翅形粘胶式性诱捕器,每亩放置8~10个,诱捕器底部距离地面10~20厘米。
二、杀虫灯诱杀技术
利用昆虫对不同波长、特定波段光的趋性进行诱杀,可有效压低虫口基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可诱杀水稻、玉米、杂粮、蔬菜、果树等作物上的多种主要害虫,降低田间着卵量和虫口密度。太阳能杀虫灯应设在村落中或田边等地,根据防治面积和每盏灯的控制面积设置灯间距。灯底座距地面高度1.5米为宜。害虫越冬代成虫羽化的始末期安排开灯时间,到末代羽化末期结束(我省一般5月上旬开始至9月结束)。一般在晚上7:30开灯,第二天凌晨3:00关灯,每3~5天用刷子刷掉灯网上的死虫,将接虫袋里的虫子倒出,保证杀虫灯的正常使用。按照旱田、水田及露地蔬菜1台/40~50亩的密度设置,果园按照1台/30亩密度设置,设施蔬菜不推荐使用。注意阴天或雨天不要开灯,以防止人、畜触电。
三、色板诱杀技术
利用昆虫的趋色性,制成各种粘虫板,诱杀害虫,减少害虫数量,可长期控制设施蔬菜主要小型害虫。色板可与昆虫聚集信息素等进行组合,提高诱控效果。其中,黄板可诱杀蚜虫类、粉虱类、斑潜蝇类害虫;蓝板可诱杀蓟马类害虫。一般蔬菜定植后即可设置,直到蔬菜生产周期结束。设施蔬菜生产可按照25片/亩密度在害虫发生初期设置,一般设置高度要高于蔬菜顶端20厘米。
四、食诱剂诱杀技术
利用释放植物芳香物质和昆虫信息素引诱物质,以引诱靶标害虫,然后利用农药杀死害虫,可有效降低棉铃虫、粘虫、甜菜夜蛾、甘蓝夜蛾等具有吸食花蜜促进产卵习性的夜蛾科害虫。食诱剂投放时间应选在棉铃虫或其他夜蛾科害虫成虫始发期或迁飞期。一般按照3个诱捕盒/亩,每盒投入量为200克,或10米诱捕带/亩的密度设置食诱剂。
五、释放赤眼蜂技术
释放赤眼蜂是一项应用生物天敌防治害虫技术。通过向田间人工释放赤眼蜂,赤眼蜂将卵产在玉米螟、二化螟等害虫卵内,使害虫卵不能孵化成幼虫,达到防治目的。其关键技术是要实现蜂卵相遇,选择成虫产卵初期是释放赤眼蜂的最佳时期。防治玉米螟时,一般在玉米螟产卵初期至卵盛期,或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天为第一次放蜂时期。间隔5~7天再放第二次,共放2次。放蜂量为每亩次松毛虫赤眼蜂或玉米螟赤眼蜂2万头。每亩次设置1~3个释放点。防治二化螟时,在二化螟成虫羽化盛期前1~2天,开始第一次放蜂,6~7天后第二次放蜂,共放2次。放蜂量为每亩次稻螟赤眼蜂1万头,均匀设置5个释放点。大面积放蜂配套使用专用高效、精准放蜂无人机及可降解放蜂器。
六、生物农药应用技术
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相比,不但具有良好防治效果,而且无残留、无污染,病虫不易产生抗药性,对人畜安全,对天敌杀伤力小。生物农药主要包含菌剂、植物源药剂以及抗生素类药剂。应用种类有Bt(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枯草芽孢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补骨脂种子提取物、苦参碱、印楝素、井冈霉素、申嗪霉素、多抗霉素、宁南霉素等。施用方式以大型施药机械、无人机喷雾为主,也可结合防治对象,进行封垛处理、土壤处理等方式应用。
七、环境友好型化学农药及器械应用技术
环境友好型化学农药是指超高效、低毒(或无毒)、低残留,对环境无污染的化学农药。应用氯虫苯甲酰胺、三环·己唑醇等环境友好型农药,替代剂量大、效果差、环境安全风险高的老旧农药品种,进一步优化农药产品结构,推行交替用药和轮换用药,可促进农药结构性增效,有效降低农药面源污染风险。同时,选用自走式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与环境友好型化学农药相适应的高效节药植保机械,替代跑冒滴漏的落后器械,促进精准施药水平提升,可显著提高农药利用率,实现农药方法性增效。
八、传统除草剂替代应用技术
通过应用“除草药剂替代”与“施药方式替代”相结合的玉米田增效使用除草剂技术,有效替代使用剂量高、防效不稳定、环境污染风险大的传统化学除草措施。一方面,选用亩使用剂量较低的除草剂替代传统的用量较高的除草剂;另一方面,将除草剂使用剂量较高的土壤封闭处理方式替换为用量较低的苗后茎叶处理方式。在采用土壤封闭处理除草方式的地块,推广异丙甲+莠去津替代传统的乙草胺+莠去津组合;或在降雨较少、土壤墒情差的地块推广以苗后茎叶处理除草剂(如苯唑草酮+莠去津)替代土壤封闭处理除草剂乙草胺+莠去津组合,均能有效降低除草剂施用剂量。
九、功能型农药助剂应用技术
农药助剂是指在农药剂型的加工和施用中使用的各种辅助物料的总称。其本身一般没有生物活性,但是在剂型配方中或施药时是不可缺少的添加物。不同的助剂侧重的功能不同。有的可起到稀释原药的作用;有的可帮助原药均匀地分散在制剂中;有的可防止粒滴凝聚变大;有的可增加粒子的湿润性、粘附性或渗透性;有的可防止有效成分的分解;有的可增加施药的安全性;有的可修饰雾滴大小,控制药液飘移和减少损失;有的可降低药液在空气中和作物体表的蒸发速度,并提高药液吸收和利用;有的可促进药液在靶标体表沉积和作物冠层穿透,确保有效药液量。在农业生产上根据作物、药剂情况选择使用激健、药必加等助剂,可促进减药增效,提高农药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