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沈抚资讯 > 基层动态 > 正文
沈抚资讯
让文化扎根乡村 引领文明新风尚——拉古乡村文化“大排档”系列报道(上)
发布时间:2020-07-17
【字体: 放大 缩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在辽宁省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拉古乡流传着很多当地的历史传说,西周晚期到春秋末期的青铜文化遗址、战国时期的古长城和烽火台等历史遗迹还尚存乡里;清朝康熙年间宫廷大学士车库在拉古留下了许多足迹和被传颂的故事,后人还把他的骨殖由京城带回到故里,安葬在拉古的“车老坟”。这些久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让拉古的乡村人家祖祖辈辈引以骄傲。

拉古有个农民文学创作团队,被抚顺市作协设定为第25小组。小组20多个成员清一色是农民。他们的事迹上过电视、登过报纸,在省内各市作家圈里都小有名气。最近五年来,这帮农民作家创作了几百万字的书稿,编辑出版了《拉古文化系列丛书》,包括《拉古地方志》《拉古史话》《桑梓英贤》《乡音》等10余本书籍。丛书中既有这些农民作家“抢救”式挖掘的拉古史料,也有他们收集整理的拉古传说;有“翻箱倒柜”找到的拉古名人传记,也有“挖地三尺”得到的珍贵遗迹;有天南海北拉古人的风采,也有当地老人口口相传的乡土遗风。看似一双双粗糙的手,但这些农民作家却让自己创作的一部部文学作品展示出细腻和芳华。 说实话,对这样一个平均年龄近70岁的创作群体来说,他们每天要在田地里耕作,要为了家庭而忙碌,就是在农闲时节,有的人也需要出去打工挣钱。但是凭着对文学创作的无悔热爱、无尽追求,这些田地里的“笔杆子”,硬是让拉古的农民文学创作风生水起。今年72岁的陈景祥,10年前就热衷写作,写了不少诗歌、小说和顺口溜。那时候家里家外活多,他宁可少睡觉,夜里挤时间“爬格子”。老伴埋怨他不务正业,心情不好或在外面打麻将手气不顺的时候,回家就拿老陈出气,经常抓起老陈写的书稿就往炉灶里扔,气的老陈跺脚落泪,拼命地把手伸进炉火正旺的灶台抢出书稿。后来,为了讨好老伴,让她能支持自己写作,他煞费苦心创作了一篇文章,把老伴和岳父岳母都写进文章里,好一顿赞美。文章发表在报纸上后真收到了预期效果,从那以后,老伴再不烧他的文稿了。老陈就是凭着这股倔强的执着,坚持着自己的文学创作,前年,乡里支持他,还圆了他想出本书的心愿。 73岁的关世武是拉古乡公认的“文化人”。他从念书的时候就喜欢写作,后来还在乡里学校教过几年书,自认为文笔不错,所以经常写点东西,左邻右舍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搞个聚会也都愿意找他给写几句讲话稿,一来二去,身边有了“粉丝”。村民张素芬年轻时就羡慕能说会写的,但苦于自己肚里的“墨水”太少,一直没敢动笔。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参加乡文化站组织的笔会,她创作的一篇文稿在大家的修改后得以发表,立刻点燃了她写作的热情,也填补了丈夫去世后心里的空虚。从此她把更多的闲暇时间,也放到文学创作当中,写了不少作品,出了几篇精品。去年,在“文友”的撮合下,69岁的她与自己的“偶像”、老伴也去世了的关世武“梅开二度”,组成了一个“文学家庭”,成了拉古人传颂的佳话。 这些年,拉古的乡村文化活动搞出了特色,除了有文学创作团队,还成立了书法绘画协会、声乐协会、广场舞协会,队伍壮大到700多人。乡党委书记李明经常自豪地说:“拉古的乡村文化建设,就是丰盛的文化‘大排档’,满足了不同‘口味’村民的爱好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