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辽宁省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拉古乡村民孙晓丽找人合伙,把家里的75亩旱田改种香瓜,获得了大收成,每亩地比过去种玉米多得10倍以上的收益,孙晓丽高兴地合不拢嘴,逢人便推广她改种香瓜的“致富经”。
今年拉古乡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精品”农业,全乡有近2600亩地改种香瓜、红薯、花生、草莓和蔬菜,这些农民和孙晓丽一样都吃到了甜头。
拉古乡地处抚顺、沈阳和本溪三个城市交界处,全乡多山地、丘陵。3.3万亩农田主要以种植玉米、大豆为主,全年粮食总产量1650万公斤左右。由于受地势地貌影响,拉古乡的农田丘陵和沙土地占比较大,玉米和大豆的亩产量较低,如果遇上干旱少雨年份,粮食减产,种粮农民甚至成本都收不回来。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很多拉古乡的农民依托“城乡结合部”的优势条件,陆续开始“弃农务工”“弃农经商”,针对这样的状况,拉古乡积极想办法,帮助农民研究土地种植的新技术和新对策,因地制宜,一方面着手探索农业科技研发,力争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更多更好的粮食,通过采用新的土地种植技术促进粮食增产增收;一方面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采用“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鼓励多元化参与、多渠道融资,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下移,让参与农民获得更多收益。同时,拉古乡重视并强化农业科技现代化,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引导全乡农民发展“精品”种植,让田地在亩数不变的情况下多出收益,调动农民发展种植业的积极性。
大甸村村民王剑君家里有100亩坡地旱田,近20年来一直种植玉米,每年收获5万公斤玉米,年平均收入9万元。去年开始,在乡里引导下,改种新品种“烟薯25”红薯,这种红薯适合家庭烘烤,红薯“一炮走红”,市场供不应求,第一年就卖出20万公斤,收入60万元,是过去 6 年种粮收入的总和。今年,王剑君又在村里承包了130 亩地,还成立了生态种植农场,使自己种植红薯的年产量预计超过50万公斤。在王剑君的影响和带动下,拉古乡已经有70多户农民开始搞精品农业种植,10几个“烟薯25”种植农户让全乡的红薯年总产量超过180万公斤。花生种植户唐宝军是拉古乡拉古村村民,前几年,因为种地不挣钱,他放下农活天天进城打工,起早贪黑,吃尽辛苦,但每月有收入,唐宝军觉得很满足。去年,他看到邻居家种植花生的收入远远超过自己在城里打工挣的钱,便通过乡里联系农业技术人员学习花生种植技术。当年,他种植的50 亩花生获得丰收,“秋后算账”,种花生比进城打工多挣出一份工资。同时,他还学会了通过网络进行销售,成了花生销售的网络红人。看着今年的花生又将高产,唐宝军高兴地说:“我想把全乡的沙溜地都包下来种植花生,让自己成为‘花生大王’。”
此外,拉古乡晟源绿色蔬菜合作社、福顺三友食用菌产业基地承包种植的有机蔬菜和菌类食品,全乡退耕还林,利用荒山试验栽植的苹果、葡萄、无花果等适宜果种,都让当地的农民找到了发家致富的门路。现在,拉古乡农民立足家园,科学种植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很多在外打工人员开始“丢城返乡”,重新当农民。不过,现在这些回乡种地的农民,已经是掌握农业现代化技术的“科技型”农民了。
(兵歌/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