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开进村里后,在小路上左拐右拐了几次,停在了一户人家的门前,女主人王剑君急忙放下手里的活,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家门。院子里正在搞房屋修建,到处乱糟糟的,甚至找个站脚的地方都困难。
站在院子门口,王剑君的丈夫任万斌告诉我们:“家里正在建一个临时厂房,想在秋冬时节搞一下地瓜(红薯)深加工项目,这既是俺们新技术的尝试,也是城里超市客户指名提出的一些需求。” 家里没个地方落脚,王剑君就领着我们去她家的地瓜地里参观。“虽然还没到地瓜成熟收获的时候,但我敢保证,今年的收成一定不错,肯定好于去年。”站在长势旺盛的自家地瓜地里,王剑君满脸笑容地向我们介绍了她家种地瓜的一些情况,还顺手拔出一颗已经长了地瓜的柍子给我们看。
王剑君家在辽宁省沈抚示范区拉古乡大甸村。娘家在辽宁建平县,她和丈夫任万斌是读建平卫校时的同班同学,两年的同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入学时是同学,毕业后王剑君就嫁给任万斌成了夫妻,并跟着回到了丈夫的老家大甸村生活。学有所用,夫妻俩很快成了村里的村医,尽管没有工资,但每年按政策可以得到一些相应的补偿,再种点粮食、干点农活,小两口其乐融融。 那时候,他们家里就有十几亩地,和其他村民一样“随大溜”一直种的玉米,但随着两个孩子长大上学,花钱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一年的收成还不够一家人的零花钱。2013年开始,王剑君和丈夫商量由种玉米改种地瓜,增加土地亩产的收益。丈夫不爱言语,但也没持否定意见,就这样,他们当年就把自家的28亩地全都种上了地瓜。
“天公不作美,技术把握也不到位,没成想头一年种地瓜就赔了两万多元钱,这些钱当时对我们家来说可不是小数目。”王剑君回想起这件事,心里还是觉得很苦涩,但夫妻俩痴心不改,第二年又增加了土地租用面积。“她就想把种地瓜这事做成,晚上睡觉说梦话都是种地瓜的话题。”丈夫任万斌这样评价自己的爱人。 2017年,王剑君和丈夫挑头,注册成立了名叫“泽惠生态专业种植合作社”。村里有75户人家加入到了合作社之中。种植的农产品除了有地瓜之外,还有花生、粘玉米、土豆和苹果、梨等,但王剑君家还是以种地瓜为主,种植的面积已经增加到140多亩,而且种植的地瓜品种也增加到5、6个,特别是新种植的烟薯25适合家庭烤制,市场上销量甚好。 说到这两年村里的农产品打开了市场销路,而且占据了沈阳和抚顺的一些大型超市,站在地瓜地里的王剑君高兴地冲着乡里的党群部部长侯宝峰说:“多亏了乡里领导给我们提供学农业种植技术的机会,让我们科学种植、选类种植,如今,合作社里家家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明显提高。” 侯宝峰介绍,这几年,乡里种植户对科学种植的需求很急迫,但他们又苦于找不到适合自己学技术的门路,为此,乡里主动出面给他们联系技术培训的机构,进村到户,现场指导;每年还组织一部分合作社的农户参加各种新型农业技术的专题培训,让大家提高科学种植的实用技术,鼓励大家走出村子,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活动,让种植户懂得种,也懂得怎么卖。 正是得益于种植技术的提高,王剑君才有了做大做强的信心。去年,她家卖地瓜挣了20多万元,预计今年能超过30万元。“因为我家产品质量好,去年我和一个大超市签了合同,今年又有一个大型连锁超市找上门来和我签订了地瓜销售合同。”说这话的时候,王剑君乐得合不拢嘴。但愁事也来了,由于两家大超市的需求量很大,目前的供货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产品没有市场时愁人,有了市场供不上急人。 回到王剑君家的院子里,丈夫正忙着和泥砌墙,满身泥土。他向我们介绍说:“搞地瓜的深加工,主要考虑质量达不到客户要求标准的那部分产品的再处理,如果也推进批发市场,价格低、收入少,还容易砸自己的牌子。但是要把它深加工变成系列产品,提高附加值,我的地瓜生意就做大了。这就是你们城里人说的发展‘全产业链’经济。”任万斌告诉我们,地瓜深加工的设备都已经订好了,等这个包括老家房屋在内的200多平方米的厂房改建完成,就开始试生产。“明年春节前你们再来,一定要品尝一下我们家的地瓜深加工产品。”任万斌自信地说。 站在院子门口和他们聊天,我们给王剑君夫妻俩点赞,羡慕他们立足家乡黑土地,做成了发家致富好生意。聊天之余,她跟我们细数了家里近三年的费用支出:建了2700平方米的三个大棚,买了一台拖拉机、一台旋耕机、一台起垄机、一台杀秧机和两台收割机;供两个孩子上高中和大学…… “对黑土地没有情怀的人,就是守在那里一辈子也做不出大文章。”在交谈中,王剑君的这句话让印象深刻。她深爱着脚下的黑土地,执着地让黑土“生金”,让自己的日子越来越红火,让全村的人都走上致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