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湾的这段长城与秦朝的万里长城是相连的。”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我只把它当成了笑话,全然没在意。但考古专家给出的定论是有依据的:“秦始皇统治秦朝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他所谓修长城,就是把原来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秦各国的长城给连接起来,东边就是燕国的长城,而中原地区的赵国、魏国的长城则连到了秦国的万里长城。”佟达用自己考古的经历和收集的史料肯定了这个说法。那以后,我的想法也随之转变。 与佟达的交流中,他说过的一句话令我记忆深刻,他说:“高湾4个烽火台的身份是燕国长城,并且都连接着秦始皇时期的秦长城。”
就因为这句话,我逐渐开始对高湾山上的那几个“土包”产生了兴趣,之后我还曾几次走近“土包”,驻足观望,不断在脑海中勾勒着几千年前的历史画面。难怪,梦里有它。 前几天心血来潮,叫上两位同事,再次前往高湾西山上烽火台。盛夏的烽火台早已被疯长的杂草包裹得严严实实,但凸起的“山包”仍然依稀可辨。站到那个普通的小“山包”之上,随行的同事不免诧异,甚至觉得有些可笑,直言:“这么一个土山包,怎么可能是烽火台。”我理解同事们的不解,正如我第一次看到这些“山包”的时候一样,但史料和考古证实,高湾的这些烽火台的确是“正品”。这样一来,“没文化真可怕”这句话,在高湾的几处“山包”前得到了印证。 站在高湾烽火台上举目向南,静谧的浑河犹如一条玉带自东向西缓缓流过,河水对岸视野开阔,置身于此,顿时觉得脚下这块土地无比神奇。正如很多资料中记载,高湾之所以有长城,就是因为它地理位置的优越。遥想当年,在眼前这块浑河冲积的平原上,金鼓连天,烽火硝烟,场面会是何等的壮观啊! 几朝几代,咽喉要塞,高湾成了中原进入长白山区的重要“鄣城”。正因为如此,那几个烽火台虽经风霜雨雪和岁月蚕食,却始终默默矗立,见证历史,演绎故事。烽火台深埋着先人的脚印,包裹着先人曾捧起的泥土 ,烽火台里收藏着先人淌下的汗水和凝固的血滴,还有烽火残留的印迹。这,就是历史,是值得后人反复研读的史书。 感谢高湾,成就了那么多的历史故事。感谢高湾的烽火台,让我穿越时空,抚今追昔,自豪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