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由《环球时报》社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高峰论坛暨《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发展评估报告》发布会上,辽宁省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荣获“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区”的殊荣。取得这样的荣誉,既是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现,也为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赢得了高“颜值”。
沈抚示范区始终把营商环境建设看得重,盯得紧,坚持以“东北地区优化投资营商环境的标杆区”为目标,创新思维、规范工作,在对标国内营商环境建设最好区域的同时,不断探索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思维,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打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放管服”组合拳。
目前,沈抚示范区完成了“一枚印章管审批”,将原来在9个部门的14枚审批印章,统一为“沈抚示范区行政审批专用章”,实现在一个部门、由“一套人马”审批;并率先在辽宁开启了全领域“信用承诺制审批”,构建了以信用体系建设为核心的政务服务环境,推行 “告知承诺即办证”制度,减少审批环节多达120余个。
在强化营商环境建设中,沈抚示范区坚持把区域内的企业和投资项目视为“掌中宝”“心头肉”,为他们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行政审批局局长王鹤锦说:“示范区的每一个企业都是未来参天大树的一粒种子,我们必须用心浇灌、细心培育、全情投入,给他们创造适宜生长的最好环境,早开花、早结果,形成共生共荣的营商生态”。
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过程中,沈抚示范区仍然对标国内最快“时速”,大胆创新实验,实行了“5+1”工作模式,即一人服务、一窗办理、一网通办、一次办结、一章审批和一套服务机制。这样,通过合并审批阶段、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等措施,确保了项目审批环节的无缝对接,创造了“东北速度”。对此沈阳东北工贸中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项目总经理何伟很有感慨,他说:“沈抚示范区的项目审批速度和服务质效让人惊叹,这里没有老大难,也没有门难进脸难看,在这儿办事,就像回到家一样,顺畅、舒坦。”
沈抚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董峰每次在邀请区内企业家参加的“早餐会”上,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看看大家还有什么问题,特别是营商环境方面的问题一定要说出来,无论大小,我们都要立刻整改,必须达到大家满意的标准。”
今年以来,沈抚示范区面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提早为企业做好开复工的各项准备工作,出台了支持企业的12条“硬核”政策,全力帮企业排忧解难。今年前9个月,示范区2亿多元的纾困基金,给企业注入了活力,增添了企业渡难关、大发展的信心。这一系列创新的举措,让沈抚示范区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东北地区营商环境的新跨越,扮靓了“关外”营商环境的一处“俏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