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辽宁日报第7版整版刊发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相关报道,报道了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沈抚示范区科学研判“时”与“势”,辩证把握“危”与“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将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原动力,勇于挑重担子、敢于啃硬骨头,聚焦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开放创新等方面精准发力,攻坚克难,埋头苦干,推动示范区改革创新发展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原文如下
当好改革掘进机 打造创新加速器
——沈抚示范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
核心提示
“工作了这么多年,走过不少地方,在我看来,沈抚示范区的审批速度和服务效能都是一流的。”日前,辽宁新坐标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楷文因企业经营范围变更,到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股权出质手续,整个办理过程只用了20分钟。在体验到沈抚示范区优质高效的审批服务后,王楷文对这里的营商环境赞不绝口。
好的营商环境,是涵养一切创新与发展的土壤,背后离不开改革创新的助力。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沈抚示范区科学研判“时”与“势”,辩证把握“危”与“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时刻将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原动力,勇于挑重担子、敢于啃硬骨头,聚焦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开放创新等方面精准发力,攻坚克难,埋头苦干,推动示范区改革创新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
今年前三季度,沈抚示范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1.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8.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5.1%、税收同比增长27.2%。
来之不易的增速,持续向好的态势。疫情“大考”的特殊之年,沈抚示范区这份沉甸甸的“经济半年报”,成为辽宁经济稳定向上的生动注脚,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瞄准痛点 从改革中找动力
这是一次让企业出乎意料的办事体验。
“以往办理竣工档案验收手续,经常是几个月甚至半年多才能办完,沈抚示范区推出的做法让我们在提报材料当天就能拿到验收合格证,使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不久前,万科金域蓝湾六期工程的档案员张杰在拿到竣工档案验收手续后,对沈抚示范区推出的创新举措表示赞许。
今年以来,沈抚示范区针对工程竣工档案验收中企业“整理组卷+档案整改”周期长、费用高的问题,按照“四减”要求(即“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次数”),推出了“一份原则”,使得建设工程竣工档案验收效率大幅提高。
以张杰所在企业项目为例,工作人员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相同图纸只需一套归档材料的验收方式,改变了之前相同建筑单体也要按照楼号重复归档的要求,避免了重复归档。如此一来,此次验收的8栋楼只需提供2套归档材料,与以往相比,企业组卷量减少了3/4。
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更要充分依靠改革来挖掘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今年以来,沈抚示范区坚持科学化、系统化思维,聚焦用人制度、行政审批制度、金融领域创新、集体土地征收工作机制等十大领域,统筹推进40余项改革创新举措,完善宏观调控、激发微观活力。
改革发展,需要人才支撑。今年上半年,沈抚示范区仅用时12天,就完成了涉及700余名不同编制人员的竞聘上岗工作。此次用人制度改革打破了学历、资历、身份、职务职级界限,将传统有差别的干部身份管理转变为无差别的人力资源管理,并构建了效能监察、绩效考核、末位淘汰等竞争机制,目的就是为了全面激发示范区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让“不优秀的人变优秀,优秀的人更加优秀”。
改革的节奏与着力点,要冲着经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去。正是由于敢于“亮剑”,一项又一项关于体制机制、社会治理模式的改革创新举措及成果相继涌现:沈抚示范区推行的“一枚印章管审批”、信用承诺制审批改革等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98项非即办事项改为即办、127项工作实现容缺办理;推出涵盖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等领域的全过程“工程咨询+EPC”的总承包模式,通过引入专业化的项目管理机构,实现“让专业人做专业事”,目前部分EPC项目已经完成了招投标工作。
一边是勇于破题,一边是实干推进,两股力量作用下,沈抚示范区改革浪潮奔涌,目前统筹推进的40余项改革任务,已在部分领域取得突破。
攻坚克难 从创新中寻活力
不久前,省工信厅公布了2020年度辽宁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名单,沈抚示范区域内企业沈阳隆基电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华科中煤装备有限公司,以及隆基电磁生产的X射线荧光智能分选机、天安科技公司生产的巷道超前支护支架等5项产品位列其中。
拳头产品,展现科技潜力。科技创新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今年以来,沈抚示范区紧紧围绕“打造东北地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的目标定位,努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建立了突出科技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闯出了一条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新路,不断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在沈抚示范区“政策+服务”的大力扶持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批批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产品相继问世。今年5月,天安科技公司的新产品“大断面矩形煤巷盾构式快速掘进机器人系统”正式下线,标志着国内掘进装备领域实现了一次重大技术升级,将有效辐射和推动相关产业的“智能化”“无人化”发展。
“我们制定出台了科技项目管理、科技资金管理、高企奖励、双创平台建设、工业技改项目、智能制造项目等政策,鼓励企业在科学探索这条道路上刻苦钻研,取得突破。”沈抚示范区产业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沈抚示范区还依托中科院、哈工大、东北大学等科技资源,把引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向区域内转移转化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全力支持轴承钢、高温合金等国家强基工程和重点项目。
今年,沈抚示范区已经与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5所高校签订了技术成果转化协议,并引入了中科院金属所沈抚基地、东北大学沈抚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产学研项目,引导科技成果与域内企业进行技术嫁接,迅速向产品转化,实现“借船出海”的效果。
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沈抚示范区正在不断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内外联动 从开放中求合力
今年初,辽宁—日本关西经贸合作推介洽谈会上,沈抚示范区日本产业园项目面世;9月,沈抚示范区韩国产业园企业总部基地正式揭牌,迎来首批韩国企业入驻;年初至今,“泰国—中国辽宁双向投资线上研讨会”、第127届广交会等10余场展会和招商活动密集举行……今年以来,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沈抚示范区并未放慢对外开放的脚步。
开放对于改革,既有“倒逼效应”和“锁定效应”,也有引领方向和塑造动力的作用。沈抚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决定了必须将开放合作作为重中之重。今年以来,沈抚示范区对标国内外发达地区,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窗口。
平台载体是引领地区开放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劲引擎。沈抚示范区对标对表“建设东北地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的目标定位,在创新国际合作载体方面不断发力,构建了以打造“三园一中心”(即日本产业园、韩国产业园、新加坡产业园和欧洲中小企业科技中心)为核心的国际合作平台。
韩国产业园率先开门迎客,依托于此,沈抚示范区与韩国之间的交流合作不断升温。今年7月,多家韩国知名企业来到沈抚示范区进行考察,引起广泛关注。“很多韩国企业界的朋友都对沈抚示范区韩国产业园非常关注,示范区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满满的诚意,我们对进驻于此充满信心。”河南卓立膜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首批入驻韩国产业园的韩资企业,公司负责人表达了对于未来的期待。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对外开放,更强调开放与产业的融合协同,通过开放强化供应链整合能力,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固链培育开放的产业根基。在沈抚示范区,跨境电商不但是对外开放的新业态,同时也是拉长补齐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当前,东北地区首个“买全球、卖全球”的东北亚数字贸易平台——东北亚跨境数字贸易总部基地和辽宁省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正在示范区内高效运营,京东智联云(辽宁)数字经济产业园、豪玛鼎基东北国际数字贸易总部基地及方得东北亚跨境电商运营中心等一大批国内知名电商企业已集聚沈抚示范区,这些平台的入驻,为域内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打开了思路。
既抓重要问题、重要任务,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沈抚示范区深化改革创新,在挑战中应变求新、在实践中发展丰富。“下一步,沈抚示范区将继续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先行先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以实际行动肩负起为辽宁振兴闯新路、作示范的光荣使命。”沈抚示范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示范区将在更高起点、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动各项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的新举措、新成果激发新动能,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